2030減碳目標難見3字頭 環境部今公布最新盤點情況

台灣2030年減碳目標從23%-25%上修至25%-27%,但突破30%難度高。
政府要求各部會盤點減碳計畫,提出淨零旗艦計畫以支持目標實現。
知情人士透露,2030年目標具理性務實性,預計明年1月討論更長期目標。

【RECC論壇】從碳費上路到ETS:專家解析台灣碳市場僵固性,COP29後政策該如何布局?

台灣碳市場面臨高定價、流動性不足問題,需透明化與政策改革提升效率。
專家建議區塊鏈技術解決碳權可信度及防止漂綠風險,建立透明交易平台。
台灣碳定價制度需參考國際成功經驗,逐步過渡到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。

元旦出遊注意!2025起,旅宿業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,違者最高罰6000;未達永續目標將影響旅宿星等

2025年起,旅宿業禁止主動提供10項一次性備品,違者最高罰6,000元。
預計每年減碳2,500公噸,減少2,100公噸廢棄物,縮減30%塑膠使用量。
未達永續要求的旅宿業者恐影響星等評比,補助措施將支持永續轉型。

塑膠污染亟需全球治理 科學家談釜山談判最重要的兩個關鍵行動

全球塑膠污染談判關注減少塑膠產量和規範塑膠化學物質。
超過9成塑膠由化石燃料製成,產業計劃擴大三倍產量,增加環境負擔。
科學家呼籲國際法規透明化,減少塑膠生產,並加強化學物質管控。

2024全球十大綠能新聞》英國關煤電場、德國正式淘汰核能!台灣必知這五件事

英國成為G7首個終止燃煤發電的國家,關閉最後一座燃煤電廠。
德國關閉最後三座核電廠,結束核能時代。
國際能源總署預測,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將超過燃煤,成為主要電力。
台灣核三廠2號機2025年退場,核能供電罕見歸零。

2024年DJSI完整名單公布,台灣上榜42家再加7 台泥、中鋼、緯創、友達新入選雙指數,綠色轉型與永續供應鏈成勝出關鍵

台灣共42家企業入選2024年道瓊永續指數(DJSI),新增7家企業上榜。
中鋼、台泥、友達進入DJSI世界指數與新興市場指數雙榜,展現永續成效。
台泥綠色轉型與供應鏈ESG策略,成為建材業首家入選DJSI的台灣企業。

RE100報告:台灣綠電市場缺乏價格競爭力 籲政府躉購、國產化政策退場

台灣綠電供應僅滿足RE100會員需求的5%,躉購價格過高被指為主因。
報告建議取消躉購與國產化規則,讓綠電進入自由市場以增強競爭力。
RE100提出3A原則:可負擔性、易取得性、外加性,檢視綠電採購模式。
參考國外經驗,建議以靈活措施推動在地供應鏈發展。

銀行拚綠色金融 今年可持續發展債券9檔達91億元

今年台灣發行9檔可持續發展債券,金額合計91億元,發行人全為銀行。
永續發展債券資金用於綠色與社會效益投資計畫,較易由金融機構完成。
玉山銀為發行最多的銀行,專注再生能源、生物多樣性與農林保育等領域。
2050淨零排放目標推動金融機構成為永續發展的關鍵角色。

近50年生物多樣性不斷下降 首次跨五大領域國際報告呼籲轉型變革

聯合國IPBES報告強調氣候變遷、生物多樣性、健康等五大領域相互影響。
地球生物多樣性每10年下降2%至6%,影響全球經濟和生態系統。
立即採取措施可創造10兆美元產值和近4億工作機會。
台灣推動公民科學和綠色保育標章,提升生物多樣性數據穩定及市場參與。

拜登政府公布新氣候目標 川普返白宮恐威脅抗暖化行動

拜登政府承諾2035年底前將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減少61%-66%。
新目標旨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,並控制全球升溫在1.5℃內。
川普當選可能取消巴黎協定,削減環境保護政策,威脅氣候行動。
美國各州與企業仍被期望在川普任內繼續推動氣候進展。

COP29是場國際漂綠盛會?1.5°C防線真的守不住?

COP29未提出具體化石燃料淘汰方案,損害賠償基金轉為融資支持。
巴黎協定第6.2和6.4條規則落實,推動跨國碳交易和實質減碳。
台灣應加速制定《政府宣告碳中和指引》,提升公務車電動化和綠電使用。
減碳政策須避免阻礙積極企業,否則面對極端氣候風險。

非洲5國循環經濟聯合專案 聚焦減少塑膠製品毒物

聯合國環境署推動非洲5國減少塑膠製品內的有毒化學物質。
永續材料取代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」,並輔導循環經濟模式的生產設計。
全球環境基金提供9000萬美元資金,協助非洲循環經濟轉型和毒物管理。
解決塑膠污染需重視產品設計問題,以避免危險廢棄物堆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