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境部擬3箭管理碳封存 盼年底前完備環評規範

碳封存三大管理方向:包含政策環評、個案環評、管理辦法,確保安全與環境永續。
年底前完成規範:針對碳封存開發,將強化環境影響評估與監管,避免潛在風險。
試驗場域進行中:中油、台電已展開碳封存試驗,為未來技術應用鋪路。

藍碳新趨勢》更快固碳、還能降甲烷排放,專家談紅樹林為何是台灣理想碳匯方案

紅樹林高效固碳:紅樹林成長快,3到5年即可發揮固碳效果,比陸地森林更有效率。
降低甲烷排放:紅樹林生長在鹹水環境,能抑制產生甲烷的微生物,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。
台灣適合發展藍碳:西南沿海可利用廢棄魚塭、鹽田復育紅樹林,打造天然碳匯區。

公民行動如何加速淨零?德國推動「漢堡未來決策」,用公民投票強化城市氣候行動

公民投票推動氣候行動:漢堡市民發起「漢堡未來決策」倡議,成功收集10.6萬連署,要求將淨零目標提前至2040年。
強化碳預算與監測:倡議者主張設立年度減排目標,並加快碳排放數據發布,以利及時調整政策。
投票決定政策走向:2025年秋季將舉行公民投票,若通過,法案將於一個月內正式生效,加速漢堡的氣候治理。

生物多樣性COP16在羅馬落幕!2030前每年供2000億美元守護生態

全球生物多樣性資金承諾:COP16確立2030年前每年投入2000億美元,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。
落實「30×30」目標:各國達成協議,2030年前保護30%陸地與海洋,恢復受損生態。
啟動卡利基金:針對數位序列資訊(DSI)收益徵收,用於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。

碳稅接軌碳費?財部委外研究:5年內維持碳費

碳稅暫不推動:財政部研究建議,先觀察5年碳費成效,暫不課徵碳稅。
三種方案評估:分別為維持碳費、碳稅與碳費並行、碳稅取代碳費,考量公平性與物價影響。
貨物稅同步改革:若課徵碳稅,將搭配調整貨物稅,減少對產業與民生衝擊。

NDC 3.0交卷率低迷 氣候野心拼圖仍缺一大塊

全球遲交嚴重:NDC 3.0應於2月10日提交,全球95%國家未達時限,僅17國完成。
主要排放國進展停滯:美國退出《巴黎協定》,中國、印度、俄羅斯等國減碳承諾不足,影響全球氣候行動。
升溫風險加劇:若不強化減碳,本世紀末全球升溫恐達2.5°C~2.9°C。

ESG國際快訊》俄烏戰爭碳排創新高!烏克蘭可對俄索賠1兆台幣

俄烏戰爭累積釋放2.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過去一年因森林火災使碳排上升31%。
根據「碳社會成本」標準,俄羅斯三年戰爭的碳排賠償責任超過420億美元(約1兆3772億台幣)。
學者呼籲俄國應依聯合國決議賠償烏克蘭,戰爭的氣候影響不容忽視。

環境部次長 施文真:碳費先行 多元減量

台灣將於2025年1月1日開始徵收碳費,適用於年排放量超過2.5萬公噸的企業。
政府推動碳盤查、台版CBAM、自願減量等多元減碳機制,並提供優惠費率。
碳費收入將專款專用,搭配減碳租稅獎勵與綠色金融,協助企業轉型。

預防川普關稅,歐盟CBAM擬延後一年上路!台灣如何因應?

歐盟CBAM原2026年上路,現傳出可能延後至2027年,並提供小型進口商豁免。
川普關稅與CBAM代表不同貿易策略,可能引發全球通膨與貿易摩擦。
台灣環境部表示,若歐盟CBAM延後,台灣亦可能調整時程,但碳費仍按原計畫推動。

環境部推計算器 供民眾估生活碳足跡

環境部推出「生活碳足跡計算器」,讓民眾透過簡單測試了解自身碳排量,提升減碳意識。
計算器涵蓋住宅能源、交通、日常消費等五大類,未來將新增飲食選項,幫助更全面評估。
使用計算器登錄碳足跡,可參與「綠點」抽獎活動,鼓勵全民實踐綠色生活。

歐盟免除90%進口商碳邊境稅 大幅降低打擊面

歐盟宣布調整CBAM,排除年進口量50噸以下的業者,減少90%受影響企業。
進口量大的企業仍須遵守CBAM規範,首年可延後購買碳排憑證至2027年補足。
歐盟強調此舉仍涵蓋99%碳排量,並將加強對規避CBAM企業的懲罰。

德國選後重新定位 氣候目標、油車禁令、供暖、核能政策怎麼走?

德國大選後政治光譜右移,基民盟(CDU)領導的聯盟獲勝,極右派另類選擇黨(AfD)支持度攀升。
主要政策變動包括放寬移民管制、降低能源價格、取消燃油車禁令,以及對核能持更開放態度。
經濟與移民議題影響,氣候政策優先度下降,德國未來能源轉型進程可能放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