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施壓奏效 全球海運碳費延後1年再表決

2025/10/18

原訂2025年決議全球海運碳費,遭美國等國反對延後至2026年表決。
IMO規劃2028年起對船舶碳排超標者課費,以達淨零目標。
歐盟、巴西等國表達不滿,批評延後表決削弱氣候行動力道。

CO₂濃度創史上新高,WMO警告極端天氣將更頻繁

2025/10/16

全球 CO₂ 濃度達有紀錄以來最高,2023–2024 年增幅達 3.5 ppm。
化石燃料燃燒與南美野火為主要推手。
自然碳匯吸收能力下降,氣候風險升溫。

聯準會撤銷金融機構氣候風險指引 內部看法不一

2025/10/17

聯準會以多數通過撤銷氣候風險指引。
支持方稱現有風控已涵蓋氣候風險。
反對者憂金融體系將暴露更高氣候風險。

政府被建議為2050年前升溫2°C預作準備

2025/10/15

英國氣候委員會警告升溫2°C恐成現實。
高溫、乾旱與洪災風險將大幅增加。
建議基礎設施應考量至4°C極端情境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全球氣候治理再現矛盾局勢:美國對海運碳費的施壓延宕國際決議,顯示主要經濟體仍在權衡減碳與競爭力間的取捨。WMO的警告凸顯升溫持續、氣候風險加劇已成共識,然而金融監理如美國聯準會卻收回風險指引,反映監管與市場之間的落差。
本會觀察,企業在評估風險時應不僅關注碳價或法規,更須考量氣候事件對營運、供應鏈與保險成本的長期影響。

印尼時隔4年重啟國際碳交易!碳權能否成政府財源?專家提6大改革方向

2025/10/16

印尼總統簽令開放跨國碳權銷售,盼帶動國庫收益。
IEEFA分析,碳交易參與度低與制度漏洞有關。
行政流程緩慢亦影響碳市場運作效率與信任。

歐盟擬推出支援計畫,協助受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影響的國家

2025/10/16

歐盟CBAM將自明年起對進口品徵收碳排費用,引發部分發展中國家反彈。
歐盟擬透過「全球歐洲」計畫,提供2,000億歐元發展援助。
歐盟表示將不會撤回氣候法案,但願意提供技術與資金協助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印尼重新開放國際碳市場,計畫以碳權收入作為公共財源,並提出監管、稅制與交易透明化的六項改革建議。歐盟則將對CBAM受衝擊的貿易夥伴提供技術與資金支援,嘗試平衡南北不均。
本會觀察,碳市場正從「減排工具」轉向「發展戰略」,顯示碳權已成國家財政與外交的一部分。台灣若推進碳費與抵換機制,須同步思考市場流動性與國際銜接的設計。

ISO 推出全球首個生物多樣性標準!自然風險成企業治理新挑戰

2025/10/13

ISO推〈ISO 17298〉協助組織評估自然依賴與風險
全球55% GDP面臨自然喪失衝擊,供應鏈受威脅
新標準助企業由氣候行動邁向自然行動

歐盟2026循環經濟新法上路前,企業必知的五大行動建議

2025/10/16

歐盟將於2026年推動《循環經濟法案》。
聚焦產品設計、EPR與資源流通數位化。
2030年前目標使再生原料使用率倍增。

歐盟如何打造真正的循環經濟?

2025/10/16

歐盟推動從線性轉向循環經濟體系。
2026年將發布《循環經濟法案》。
聚焦設計、再生原料與EPR責任機制。

📌 彙整觀察:
ISO首次制定生物多樣性管理標準,意味「自然風險」正式納入國際治理與企業ESG揭露框架。歐盟即將於2026年實施新循環經濟法案,要求產品在設計、包裝、維修與回收階段皆須符合可追溯原則。
本會觀察,會員企業應盡早檢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與供應鏈透明度,尤其在生物多樣性、再生材料及回收責任等面向建立可驗證機制,以符合未來歐盟市場與國際採購的門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