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費 2026 開徵》首年收入估 45 億元!高碳產業受關稅衝擊大

2025/9/23

首年碳費估收45億元,涵蓋252家企業。
高碳產業適用優惠係數,每噸最低僅10元。
環境部研議緩繳方案,盼產業能減碳也生存。

114 年度「加強投資綠色成長淨零產業實施方案」近期活動時間表

2025/9/23

推廣說明會協助企業瞭解政策內容。
輔導會聚焦企業募資與投資媒合。
鼓勵具潛力企業積極參與本計畫。

對等關稅、深度節能推動下,未來十年用電年增 1.7%

2025/9/26

未來十年用電年均增長率約1.7%。
再生能源占比2026年將達20%。
新增燃氣機組12.2GW,強化供電穩定

📌 彙整觀察:
台灣碳費進入正式落地前夕,政府展現彈性設計以平衡產業衝擊。另方面,政策持續強調綠色成長與電力需求管理,未來十年能源結構與用電成長的平衡,將成為企業永續規劃的重要參考。本會觀察,會員企業需同時關注「碳成本」與「電力可得性」,並及早進行轉型投資。

中國於紐約氣候峰會宣布 2035 年減碳目標 7%~10%

2025/9/25

中國宣布2035年碳排量將較峰值減少7~10%。
習近平強調綠色低碳為時代潮流,批評逆行國家。
中國仍高度依賴煤炭,煤礦開發居全球之首。

EEA報告:歐洲對抗氣候變遷居全球首位 但遠不足

2025/9/29

歐盟碳排減少37%,但自然環境仍持續惡化。
81%保護棲地不佳,62%水資源未達良好狀態。
氣候災損年增2.5倍,死亡逾24萬人。

化石燃料擴產超標與氣候目標脫節,專家憂全球減碳成效有限

2025/9/30

各國化石燃料擴產規劃較兩年前再上升。
2030年產量將超出1.5°C容許值達120%。
COP30前各國應提交具體減排行動與新目標。

Green energy pact has curbed fossil fuel funding

2025/9/30

2024年對海外化石燃料融資減幅達78%。
美國退出協議,卻仍批准新油氣專案。
NGO批評潔淨能源投資未同步增長。

發展中國家指控富國未履行氣候承諾

2025/9/30

馬紹爾群島總統批評富國承諾難兌現。
索馬利亞總統稱氣候變遷迫使政府做困難選擇。
富國資金僅達開發中國家所需1/10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全球主要經濟體陸續釋出新目標與檢討進度,中國與歐洲展現承諾,但整體仍與 1.5°C 路徑存在落差。化石燃料擴產與資金配置矛盾持續存在,使得全球減碳成效受到質疑。發展中國家對資金與公平的訴求愈加強烈,顯示南北差距仍是未來談判的主要挑戰。

碳循環啤酒吧、防災型儲能設備 工研院以大南方為始,帶動百工百業產業轉型

2025/9/24

工研院E-CUBE儲能設備支援風災救援。
固態胺碳捕捉技術可回收CO₂製啤酒。
AI雞舍巡檢機器人提升農業防疫效率。

開箱台泥 DAKA 再生資源利用中心:水泥窯日處理破百噸花蓮垃圾,轉廢為能大解密

2025/9/27

水泥窯氣化爐日處理200噸花蓮垃圾。
排放戴奧辛僅焚化爐1/10,底渣可再用。
廢建材製透水混凝土,應對極端氣候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工研院與台泥分別展現創新應用案例,突顯技術導入如何結合地方與產業需求。從廢棄物能源化到儲能系統,案例顯示轉型不僅是環境責任,也逐步形成新的產業模式。本會觀察,企業若能將創新與區域需求結合,將更容易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。

首爾街頭上演「冰河葬禮」 三萬勞工、農業、環團訴求氣候正義新世界

2025/9/28

逾三萬人上街訴求制定氣候正義減碳目標。
遊行融入KPOP與「冰河葬禮」表演吸引關注。
台灣團體亦參與,展現跨國氣候團結行動。

Environmental damage is putting European way of life at risk, says report

2025/9/25

逾80%保護棲地處於不良狀態,生態退化嚴重。
歐盟碳吸存功能10年間下滑約30%。
僅2項2030環境目標被認為達成進度良好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從首爾的大規模街頭行動到歐洲對生活風險的警示,氣候正義正從環境議題擴展為社會核心議題。勞工、農業、社會各界的聲音,顯示氣候轉型若缺乏公平性,恐引發更大社會張力。對企業而言,僅靠減碳不足,還需關注社會影響力與公平議題。

COP30 推出 Maloca 平台,開啟全球氣候參與新時代

2025/9/25

Maloca平台讓全球用戶可線上參與COP30。
可辦7200場活動,提供7語即時翻譯。
平台將全年開放,強化南方國家聲音。

近百國釋放新氣候目標,COP30 前動能聚集

2025/9/26

近百國宣布或預備提交新版NDC目標。
中國、奈及利亞首度涵蓋所有溫室氣體。
領袖強調須加速轉型並強化資金支援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巴西作為 COP30 主辦國,透過 Maloca 平台強調「包容與參與」,並已吸引近百國提出新目標。雖然這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動能,但能否轉化為具體且一致的行動,仍有待觀察。對會員企業而言,COP30 的成果將直接影響全球碳市場與供應鏈規範,值得持續關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