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盟擬定計畫防堵碳邊境稅規避行為

2025/9/3

歐盟擬年底前提出新措施,防止碳稅規避。
官員擔憂中國企業將低碳產品出口至歐盟。
計畫將產品依國或公司設固定排碳值。

工總喊話碳費緩徵2年、重啟核電,環境部強調碳費如期上路

2025/9/2

工總主張碳費應緩徵2年,與CBAM同步。
建議重啟核電,保障供電穩定與減碳。
環境部回應,碳費將如期2026年上路。

📌 彙整觀察:
歐盟加強防堵碳邊境稅規避行為,突顯國際規則逐漸嚴格化;台灣則在碳費上路時程上仍存在爭議。
本會觀察,這顯示碳定價議題已不只是國內政策,而是直接連動國際貿易與產業競爭。會員企業宜在回應國內爭議的同時,也評估外銷市場可能面臨的碳關稅壓力。

擴增減塑目標 環境部:年底前推「減量里程碑」

2025/9/8

環境部年底前將推「減量里程碑」政策。
擬將一次性塑膠用品管制從四項擴至六項。
產業界憂減塑影響半導體供應鏈發展。

一份米飯、兩樣咖哩加扁豆湯:印度「垃圾換餐」咖啡館

2025/8/19

印度安比卡普爾設垃圾咖啡館,以塑膠換熱食。
政府鼓勵弱勢者撿塑膠改善生活,同時減廢。
該市塑膠掩埋量自2019年減少逾六成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台灣計畫在年底前提出更明確的減塑里程碑,印度則以「垃圾換餐」創意連結民眾日常,展現不同文化下的減塑實踐。
本會觀察,制度設計與生活行為相輔相成。會員企業在因應政策的同時,也可思考如何透過創意方案,讓消費者參與減塑,提升品牌與社會互動。

改為每小時用電匹配碳排?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將更新「範疇二」計算法

2025/9/5

範疇二將考慮改為按小時計算排碳。
未來綠電購買須限於營運所在地。
憑證難以反映實際碳排,引發爭議。

全國首座污水廠沼氣發電機啟用 估年產540萬度綠電、省千萬電費

2025/9/5

八里污水廠啟用沼氣發電機,估年產540萬度綠電。
每年可減碳2000噸,省下千萬元電費支出。
北市府評估導入能源監控,打造再生能源示範場域。

「只有一個玩家」:中國為何成為全球綠能領導國

2025/9/7

中國再生能源投資速度全球第一,達1200GW。
全球前四大風機製造商全數為中國企業。
儘管煤電仍增長,中國碳排有望達峰。

📌 彙整觀察:
國際盤查規範正往更精細的「逐時碳排」方向修訂,要求企業用電計算更準確;同時,台灣首座污水廠沼氣發電啟用,以及中國在綠能領域的快速擴張,皆顯示能源轉型的速度與廣度持續提升。
本會觀察,會員企業需關注盤查方法更新帶來的合規挑戰,也可把握再生能源與循環能源的新契機,思考如何在國際能源轉型潮流中找到定位。

亞馬遜雨林為何沒雨了,科學家找到答案

2025/9/5

亞馬遜旱季降雨減少,75%與森林砍伐有關。
森林減少影響氣溫,最高升幅達攝氏2度。
2024年逾4千萬英畝雨林遭焚毀或砍伐。

世界最大冰山A23a北漂5年 曾重達1兆噸、數週內將消失

2025/9/3

冰山A23a原重約1兆噸,現已碎裂過半。
漂至溫暖海域後快速解體,數週內恐消失。
科學家憂冰山流失速度與氣候變遷有關。

氣候科學家公開逐點駁斥川普政府懷疑氣候變遷的報告

2025/9/2

超過85位氣候科學家聯名反駁DOE報告。
批評報告誤導數據、缺乏同行審查。
專家憂該報告將成削弱環境法依據。

📌 彙整觀察:
亞馬遜雨林乾旱與巨型冰山消逝,直觀地展現氣候衝擊的急迫;同時,科學界再度集體出面反駁氣候否定論,守護科學共識。
本會觀察,會員企業在評估氣候風險時,應以長期科學趨勢為依據,避免因短期變化或質疑聲音而誤判決策,並將氣候風險納入營運韌性與供應鏈管理。